認知行為療法在青少年抑郁癥的應用
現在抑郁癥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身上發生,因患抑郁癥而跳樓的大學生每年都有好多例,更有一些高中生,大學畢業生每日抑郁寡歡、不想工作和學生、情緒低落、興趣減退,覺得人生無聊,出現輕中度抑郁癥的情況。目前,治療抑郁癥主要采用藥物和心理咨詢結合的方式進行,改善患者情緒狀況,減少抑郁癥的復發情況。在抑郁癥的治療中,認知療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。
1、目前藥物單純治療的不足
小欣,17歲,一年前與一個男同學關系密切,父母老師知道后強行阻止,父母甚至鬧到男方家里,自己覺得很丟臉、無臉見人,情緒低落、無學習興趣,老是沒有精神,常常感到悲觀失望,無法上學。后來父母實在沒辦法,也不敢相信是抑郁,最后去醫院看了看,開了左洛復和黛力新,當天吃完藥立馬感覺好了許多,所以就一直吃了2個多月,黛力新也停了,睡眠也恢復了,自感好了一大半了。然而還是沒有愉快感,心情很一般,又過來4個月,自感狀態越來越差,有抑郁復發情況出現。
2、針對青少年抑郁癥的特點,采用相關心理咨詢技術是首選
青少年抑郁癥自發緩解可能性較高,傾向于自限性疾病,但存在復發的危險。近年有研究表明,青少年抑郁癥經抗抑郁劑治療緩解后1 年內復發率可高達40 %~50% ,且反復發作可影響青少年認知功能發展,并且增加自殺的危險性。
青少年正處于心理和生理快速發展的青春期,情緒不穩定,容易出現抑郁等負性情緒。個體的抑郁情緒與童年經歷、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心理社會因素、精神疾病、物質濫用等諸多因素有關。
國外有研究發現童年經歷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因素,如童年時非父母親自撫養;家庭成員有暴力行為;孩子經歷虐待;童年生活不愉快等情況下,青少年的抑郁得分高。
針對上述青少年抑郁癥的特點,目前提出采用相關心理咨詢技術,比如認知行為治療、人際關系治療、家庭治療等方式,可作為青少年抑郁癥特別是急性發作和輕中度抑郁癥的首選。
3、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原理
對于青少年抑郁癥的心理治療,最有效的治療形式是個別心理治療而非集體心理治療。青少年時期正是其認知方式、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,因此認知行為治療的針對性就更為突出。
認知行為療法是A.T. Beck在研究抑郁癥治療的臨床實踐中逐步創建,Beck認為,認知是情感和行為的中介,情感問題和行為問題與歪曲的認知有關,異常的認知產生了異常的情緒及行為。根據Beck的觀點,抑郁癥病人往往存在一定形式的認知偏見,而這種偏見與抑郁發作密切相關,并阻礙著病人的康復。
認知行為療法指出,人們早期經驗形成的“功能失調性假設”,決定著人們對事物的評價,成為支配人們行為的準則,而不為人們所察覺(即存在于潛意識中)。一旦這些圖式為某種嚴峻的生活實踐所激活,則有大量的“負性自動想法”在腦中出現(即上升到意識界),進而導致情緒抑郁、焦慮和行為障礙。如此,負性認知和負性情緒互相加強,形成惡性循環,使得問題持續加重。
常見的負性認知有:任意推斷、選擇性抽象、過分概括、放大和縮小、個人中心、二分法思維。
所以,抑郁癥患者存在的“功能失調性認知”是在童年的生活經驗中形成的,通常無明確表達,不為意識所察覺,具有相當的穩定性,它既是抑郁癥的一種特征癥狀,也是人格的一部分,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情感和行為。
認知治療的作用就是改變病人的認知偏見,主要方法就是心理咨詢師(心理醫生)和患者相互合作,幫助患者辨認他們的負性思維和邏輯錯誤,讓患者用實踐檢驗自己的認知假設,用改變行為來改變認知,用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念,重建健康的認知結構,使患者能客觀的對待自己,預測未來。
4、認知行為療法臨床療效評價
高勇等人曾有研究表明,采用一些基本的認知行為治療的原理,配合藥物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。他們建議在抑郁癥的治療過程中配合采用認知心理治療,可會很好的起到預防復發且療效持久的目的。
另有研究報道,認知治療的療效對復發的預防可能更好,其復發率為20 %~40 % ,而藥物治療的復發率為60 %~75 %。
此外,目前心理咨詢專家經過臨床實踐,發現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對輕中度抑郁癥效果較好。可用來預防少兒抑郁急性發作。在進行心理治療時,心理醫生應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及條件,可以靈活交叉選用心理治療方法與形式,必要時可聯合應用抗抑郁劑,以求最大臨床療效。